主讲人简介:王宏志,香港大学文学学士及哲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主修翻译及现代中国文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及博导、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兼任讲座教授及博导,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翻译史与跨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译丛》行政主编、《翻译学报》及《翻译史研究》主编。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翻译与中国文学讲座教授、文学院创院院长、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创院院长、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文学院副院长、人文学科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香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交换处副处长、翻译系主任。
内容提纲:毫无疑问,1793年的马戛尔尼(George Lord Macartney, 1737-1806)使团在中英交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尽管不少学者对这重大历史事件曾作过深入研究,但一直被忽略的是当中所涉及的翻译问题,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是马戛尔尼所带来的英王佐治三世写给乾隆的国书的中文译本,因为这是乾隆所能接收直接来自英国人的讯息,足以影响他对使团以至英国的理解。本文揭示一些过去未被发掘或没有注意的史料──包括一份一直藏于英国外交部档案的国书中译本,深入讨论英王国书中译本的几个重要问题:国书中译的过程是怎样的?中译本的译者是谁?国书最早的中译本是怎样的?它跟故宫过去所藏军机处上谕档中的〈译出英吉利国表文〉有什么分别?分别的意义又在那里?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对马戛尔尼使团的理解将会有更准确和深刻的理解。最后,本文希望能以本个案为例,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提出如何加强中国近代史的翻译研究,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史有更准确及全面的理解。